活力杭州
创见未来
编者按:7月29日,杭州市委举行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葡京国际平台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并对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明确要着力建设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好的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创新杭州特推出《活力杭州·创见未来》专栏,解码杭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生动实践带您感受杭州在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路上的奋进足迹与澎湃活力。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排名,杭州跃居全球第13位,创历史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排名方法在原有“国际专利申请量”和“科学论文发表量”基础上,首次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作为核心指标,这意味着全球创新评价体系正由“科研投入导向”向“市场价值导向”转变,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价值实现。在这一新指标中,杭州风险资本交易量达2804笔,占全球总量的1.19%,单项位居全球第15位、中国第4位,展现出突出的成果转化活力与资本吸引力。
创新活力之城的持续进阶,离不开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有效贯通。近年来,杭州着力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通过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构建生态,让葡京国际平台科技成果在杭交易、在杭转化、在杭应用,为城市创新能级提升注入持续动力。
破局“两”公里
打通转化关键路径
走进位于西湖区云栖小镇的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放眼望去,尽是一派忙碌景象:测试区工作人员专注调试人形机器人参数,训练区的机器狗灵活完成跑跳、爬坡等动作。
当下,杭州正聚焦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开展全力攻坚。作为华东地区首个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该基地串联起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暨应用推广服务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浙江分中心、双浦机器人测试训练场等三大驱动平台,通过打通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品评测、质量认证、场景验证、行业应用等关键环节,实现“中试研发在基地、检测评定在中心、测试训练在场景”的全链条路径,让“脑子想的”变成“手里用的”。
目前,该基地已为宇树科技、云深处等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更吸引40余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选择落户西湖,预计到2027年将拉动超100亿元产值,成为杭州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这样的转化场景,正在杭州全域铺开。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杭州已搭建起贯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支撑链条——
锚定“最初一公里”,杭州已建设36家概念验证中心,转化项目超300个,获投融资超50亿元;聚焦“最后一公里”,杭州已建设28家中试平台,累计完成中试验证项目856个,实现产品化552个,获得投融资超70亿元。
“最初一公里”的技术验证与“最后一公里”的中试转化,是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两大关卡。
近年来,杭州陆续出台《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杭州市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杭州市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方案》,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建设给予多项政策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心剂”。
据悉,杭州还将实施《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后,将进一步构建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产业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赋能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助跑纾困、摆渡牵线
畅通转化“快车道”
日前,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湘湖实验室迎来了一批特殊访客——由杭州市科技局二级巡视员楼立群担任团长的“双十平台”助跑团。双方围绕湘湖实验室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引育等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索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双十平台”,蕴藏着重塑产业格局的“智慧种子”,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抓手。为加速释放平台创新势能,今年5月,杭州专门出台了《“双十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跑计划”行动方案》,实施“培土”“发掘”“熟化”“嫁接”“扎根”五大专项行动,覆盖科技成果从萌芽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同时,集聚“科技工兵+科技红娘+科技店小二”的助跑服务力量,组建助跑团深入一线破解转化堵点。
此前,助跑团已先后走进浙江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CMOS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西湖实验室等近10家平台,通过精准对接需求、现场拆解难题,持续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赋能。
在“助跑”服务之外,杭州还着力培育一支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摆渡人”队伍,为成果转化“牵线搭桥”。
近日,2025年杭州市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第一期)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政府部门、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的500名学员参加。课程涵盖政策解读、实务操作、案例分析等内容,全面提升学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杭州持续推进技术经纪人、成果转化员、创新协作员培育行动,逐渐构建起覆盖成果转化供给、需求与服务“三侧”的专业化团队。目前,全市持证技术经纪人2500余名、成果转化员4000余名、创新协作员近200名。
这些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摆渡人”,成为高校与企业对接的关键纽带——从需求对接、合同谈判、技术落地到产品量产,他们全程跟踪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在线上,他们借助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发的“智者”大模型,高效促成包括之江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北航杭研院、西电杭研院等在内的1100余个优质项目与近万家企业进行匹配;在线下,他们通过各类对接活动,成功推动如北航杭研院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浙江理工大学AI驱动的青光眼眼压管理系统、北京理工大学凝胶冰雪新材料等160余项科技成果在杭州落地转化。
大圈+小圈
织密转化生态网络
杭州科创资源丰富,不仅汇聚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以及 “杭州六小龙” 等极具活力的新兴力量。
如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答案就在《杭州市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里。
该方案提出要在全市高校、科创平台、科创园区集聚区域,规划建设若干个创新生态圈。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首要任务,环大学大科创平台生态圈聚焦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搭建完善的转化平台,让科技成果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中顺利走向市场。
目前,西湖区环紫金港、高新区(滨江)环大科学装置、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钱塘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已全面启动建设,初步形成定位清晰、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
西湖区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核心,联合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专家及社会力量,实施创新策源强基、产业集群成长、空间承载优化、转化载体提升、服务机构汇集、要素服务保障“六大行动”;高新区(滨江)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以国际零磁科学谷为核心策源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主战场、成果转化首选地主阵地和未来产业引领区主平台;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着力构建“一心一湖一路”空间格局,推动实验室资源与区域科技企业的共赢发展;钱塘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以钱塘大学城为总牵引,六大产业平台共同构建科技成果全域产业化机制……
在构建“大圈”的同时,杭州还同步推进成果转化集聚区建设,聚焦细分领域打造成果转化的“小圈”。目前余杭区智能物联(人工智能)、富阳区智能物联(光电激光)、萧山区高端装备(集成电路)3个成果转化集聚区正在有序建设中,通过打造科创载体、孵化空间,引入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空间载体和生态支撑。
“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蓄势待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杭州乘势而上,聚力实施首选地建设升级行动,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培育发展新优势,大步迈向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
来源 | 办公室、成果处、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