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杭州科技创新实训三期深化推进:干部沉浸式跟岗解锁成果转化“四链融合”新范式

发布日期:2025-10-21 16: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导语: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第三期科技创新跟岗实训活动成功举办。本次实训由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指导,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以“深化‘四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题,通过“1+N”基地模式与沉浸式教学,推动学员深入创新一线,系统性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创新实训模式:“1+N”体系全面覆盖创新全链条

本次实训延续了“1+N”的特色模式,以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实训基地本部,联动国科大杭高院、西电杭研院、之科控股、光机所等N个创新节点,覆盖“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学员根据《岗位清单》选择实战岗位,如成果转化经理(对接企业需求与科研资源)、概念验证洞察员(参与项目遴选与投资评估)、科技政策分析师(设计配套支持方案)等,实现“因岗施训、学干结合”。

实训计划明确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实干相结合”,通过岗位实操、项目路演、专题研讨等环节,让学员亲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完整路径。

杭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宋新剑在开班动员会上围绕“走进科技 感知创新 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作专题授课。他指出,在当前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科研机构或企业的“专属话题”,而是关乎国家战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他强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科技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科技创新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宋新剑指出,在这个背景下,干部队伍的佼佼者更应增强科技意识、提升科技素养,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大局,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惠民利民。他希望学员们通过本次实训,能够深入了解科技工作的内涵,成为科技战线的战友,共同推动杭州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

理论与实践结合:从顶层设计到实战操作

首日培训聚焦顶层设计与路径创新。杭州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副总冯阳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 杭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思考”,提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协同创新机制。

杭转中心副主任陈鹏飞以实战经验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难点及破解路径,引发学员热烈讨论。

跟岗实训环节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学员们根据自身工作需求,选择成果转化经理、概念验证洞察员、科技项目主管等特色岗位,深入高校、科研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等一线阵地,亲身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在杭转中心,学员们担任成果转化经理,协助导师对接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杭州市光机所光电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学员们以副所长(概念验证洞察员)身份,深度参与项目遴选、投资、孵化等全链条工作,亲历科技创业的实战锤炼。

学员实训收获丰硕,建言献策促提升

学员们的心得摘选

毛建峰(杭州市委编办行政机构编制处处长):这次实训教学虽然只有短短的3天时间,但是全体成员都感到载体丰富、内容充实、收获满满。不仅学习到新知识、感受到新科技,还领悟到新思路。通过全方位学习杭转中心的运行模式,听取国科大杭高院科研项目研究方式的演变过程,感觉对机构编制工作尤其是政府职能转变也有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的启发。如,杭转中心建立了覆盖千家科研机构、万名专家学者、十万家企业、百万项成果、亿项专利论文的大模型数据矩阵库,构建形成“需求-供给-服务”三侧同时发力,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转化新模式,重塑了技术转移转化生态体系。企业、中介、人民群众等社会主体的需求、发展动向,应该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尤其是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是做“桥梁”“纽带”工作,作为服务型政府的部门,借鉴中介机构聚焦“需求-供给-服务”三侧难题的工作理念来转职能、改方式、优服务,将有助于部门高效运行。又如,当前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单一学科的研究已难以满足需要,跨学科、多学科联动研究成为必然趋势。政府部门职能也面临同样的趋势,过去“从头管到脚”的单一职能模式已成为历史,“大部门制”正在探索深化,多学科联动的科研模式也可以成为政府职能重构的重要参照。尤其是新技术形成的新模式、新领域的政府监管部门的确定,参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难点问题涉及部门来做分析应对,不失为一种好的工作方式。

刘宏远(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风控法务部总经理):非常荣幸有这次宝贵的参加实训的机会,在之江实验室和之江科控技术经理人岗位进行了2天的沉浸式锻炼,时间虽短,但感触颇深、收益良多。下面结合我两天的所见、所闻、所思从三个方面汇报我的初步体会。

初识与感知:深刻体会到前沿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与战略格局。踏入之江实验室,首先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前瞻的科研布局。对于这次感受到的创新活力,我觉得前沿科研机构保持这种创新活力非常难得,现在的活力正是科创领域进入正向循环的良好结果,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种正向反馈,再接再厉,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心无旁骛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就是前端战略格局,之江实验室战略格局令人震撼,其科研对国家和人类需求意义重大,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前端的科研院所的关键技术必不可少。

聚焦与思考:初步认识到技术经理人角色的复合性挑战性。聚焦技术经理人本身,这两天的实训让我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具复合性和挑战性的角色。一是要懂技术,能够理解科研项目的核心价值、技术要点。二是要通市场,能够精准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市场定位和商业价值,洞察产业发展的真实需求。三是要善协同,需要具备强大的内外协调与沟通能力,串联起实验室内部团队、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技术经理人不仅是科技成果的搬运工,更是创新价值的挖掘者和转化生态的构建者。

展望与期待:立足岗位,为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力量。作为国有投资类企业,要加大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充分把握这次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在杭州的重要机会,完成公司的业务转型。作为风险管理关键人员,要懂科技、要拥抱改变,通过这次岗位实训,更要提升自身在技术洞察、市场分析和资源对接等方面的能力,力争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推动具体项目落地的实际行动。

詹永喆(杭州市科协学会管理部(科学技术创新部)副部长):岗位实训收获上,在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公司的实训,对今后工作有启发。了解到杭转中心与之江科控的技术转化模式的区别和相辅相成。在工作改进探索方面,一是精准定位:按主导产业筛选,联合杭转中心评估技术可行性,明确专场活动主题。二是强化机制:构建四维协同机制,每场活动确保科学家、企业家、资本、政府四方代表参与;建立创新联合体,计划促成两个产业技术联盟落地。三是提升时效:建立技术成果匹配机制,提高签约效率;设立转化加速器,联合市科技局设专项基金,提供跟踪服务。四是构建“科学咖啡馆”指数:动态监测各区县产学研融合热度,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本次沉浸式跟岗实训,学员们深入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落地,亲历“四链融合”的实践场景。实训不仅提升了学员对科技创新底层逻辑的认知,更激发了跨部门协同推动成果转化的行动力。

结合实训体会,学员们提出多项建设性建议:一是强化“投早投小”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早期项目;二是深化产学研协同,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依托杭转中心资源库精准匹配供需;三是加强干部专业化培训,优化跨部门职能协同,借鉴已有经验统筹区域资源。这些建议从政策、服务到生态层层递进,为科技管理优化提供实践路径。


来源 | 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