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试炼场”揭幕
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暨应用推广中心
10月24日上午,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暨应用推广中心在西湖区云栖小镇正式揭牌。这一政企共建、央地协同的重大产业平台,总投资近2亿元,建筑面积超15000平方米,以“四中心一联盟一平台”为核心架构,配套1500亩真实综合场景,旨在打通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死亡之谷”。
据悉,该基地将着力破解核心零部件成本高、量产难的行业瓶颈,为全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树立标杆。中试基地负责人汪涛在采访中直言:“许多企业受困于研发到量产之间缺乏中试环节。我们正是要通过场景验证、产品试制和AI数据采集,解决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不仅是华东地区唯一专注人形机器人的中试平台,更以“室内精准测试+室外场景验证”的双轨模式,构建起全栈式服务体系。揭牌仪式后,与会嘉宾分组实地探访了位于云栖小镇的室内测试场和双浦镇石山下矿坑艺术公园的户外验证场,亲眼见证了机器人在这座“试炼场”中的突破性表现。
“室内精准考场”
从极端环境到精细动作
云栖小镇的室内测试区,总面积达7800平方米,划分为产品试制中心、AI训练中心与测试验证中心等功能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人形机器人与机器狗,瞬间奠定了场地内浓厚的科技氛围,宛如一群整装待发的运动员,即将在接下来的“试炼”中一展身手。
场地内,由泡沫墙隔断出的各种障碍场地构成了一个微缩的“结构化世界”。一段路模拟草坪紧接着便是石子路和水池;旁边是一个倾斜度在30度左右的斜坡,挑战着机器人的平衡与攀爬能力;一组组高低不同的台阶则测试着它们的步态规划与稳定性;还有机器人正使用着机械臂正反复进行着抓取、放置的精细操作……
这些仅仅是“基础科目”,在更深入的区域,基地配备了多个专业实验室,对机器人进行“极限施压”。气候环境实验室里,机器人需要在瞬间切换的高温或低温极端环境中保持性能稳定;机械转动实验室则持续测试着关节、轴承等核心零部件的寿命与耐久性;在惯性动捕测试区,光学动作捕捉系统正精确捕捉机器人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轨迹,为AI训练采集宝贵的数据。
“室外综合战场”
从矿坑废墟到城市街角
如果说室内测试是“科班训练”,那么位于双浦镇石山下矿坑艺术公园的户外测试场地,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综合战场”。4600平方米的户外场地被设计成四大模拟场景——野外模拟区、应急救援区、室内模拟区和城市模拟区,并辅以全地形工况路面,共同构成了一个足以覆盖机器人绝大多数任务挑战的终极试炼场。
野外模拟区,模拟了沙地、石子地、崎岖石块区甚至还有战时的地道和碉堡。机器狗在这里演示了穿越任务,它们的足端不断感知着脚下松软或坚硬的地面,实时调整步态,在坑洼不平的地形上稳健前行。
工业巡检区域,各种形态的楼梯成为了主角。正如汪涛所介绍:“这里1:1复刻了从国标民用楼梯到工业楼梯的各种场景。”人形机器人需要自主识别台阶高度与深度,并完成上下楼梯的任务,这对于其在灾难现场等复杂环境下的应用至关重要。
城市模拟区则模拟了更为常见的城市环境。机器人需要学会在行进中灵巧地避让行人和随机出现的障碍物。
在这片广袤的“山水考场”中,机器人的感知、决策与运动控制能力被整合在一起,接受最严苛的“考试”,检测它们能否成为在复杂世界中执行任务的“实干家”。
赋能产业
一个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
“基地的公共服务列表已经正式对外发布,面向全社会开放,承接测试验证、产品试制等一系列中试需求。”汪涛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希望发挥公共平台作用,为不同阶段的机器人企业赋能。”
市场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需求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目前,中试基地已成功为全国范围内十几家企业提供服务,客户类型涵盖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到整机设计企业,地域范围也从浙江省内逐步辐射至华东、华南乃至北方地区,显示出平台日益增强的行业吸引力。
与此同时,基地的产业生态圈持续扩大。除了与重庆、上海、北京等地的国家级检测评价中心(国评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权威、互认的测试体系外,也吸引了上下游产业链的伙伴签约入驻。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区本地的人才创业项目也已前来对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产品前期验证,体现了基地对区域创新初心的支撑作用。
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暨应用推广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测试场地,更是一个产业创新的催化剂和生态聚合器。它通过提供全链条的中试服务,降低了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的创新门槛与风险,加速了产品的成熟与转化。同时,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相关企业来到杭州,来到西湖区,共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圈。
近年来,西湖区持续聚焦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中试基地作为关键产业基础设施,其战略价值与赋能效应正日益凸显,成为西湖区吸引高端人才、汇聚优质项目、展示产业实力的“金名片”。在这里,每一台在这里通过严格测试、最终走向市场的机器人,都是杭州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脚步。
来源 | 成果处